广告区域

广告区域

股市下跌一个百分点,寿险业亏300亿?

  1月25日,A股连续三日反弹,上证指数重回2900点,反弹趋势的出现让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。

  此前的连续下跌给大家带来了诸多压力,1月23日,在多日连续下跌后,上证指数最低下探到2724点,成为中国股市近期表现最直接的说明,让投资者们大为光火。

  而对于保险行业来说,资本市场的持续下跌同样也令人担心。有业内人士甚至估算得出结论,称:中国股市跌一个百分点,寿险业亏300亿。

  负债端的压力尚可缓解,一时的亏损也并不可怕,但业界普遍担心的是,长期的低利率下,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不断下移,导致部分险企长期亏损、偿付能力快速下滑,甚至是引发长期的利差损、流动性危机……

  严峻的形势,给寿险业带来极大挑战,业内人士陷入空前的两难抉择中:不做,找死;做,等死。

  头部公司由于长期积累的优势,或许还有丰富的存量资产以及业务上的优势,在发债上也更有优势,但对于中小险企来说,腾挪空间有限,危机也来得更加直接,更加凶猛。

  01

  险企压力空前:750天国债平均收益率曲线下移,冲击险企利润、偿付能力表现

  虽然在监管部门严格执行“报行合一”的引领下,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负债成本有了显著下降,但负债成本的下降速度,显然赶不上投资收益率下降的速度。市场利率不断下滑、资本市场不景气之下,一系列的影响开始出现:

  1、权益类投资受拖累

  按照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保险业资金运用数据,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余额共计24.58亿元,同比增长11.24%,其中,股票账面余额1.88万亿元,同比增长16.6%,证券投资基金账面余额1.38亿元,同比增长19.85%,二者余额合计约为3.26万亿元。

  除去少量投向境外资本市场的资金,粗略计算,中国股市下跌1个百分点,人身险公司账面亏损额将达到300亿元左右。

  2、750天国债平均收益率曲线下移冲击险企利润表现

  对于保险业来说,有个能同时影响保险公司利润和内含价值的重要曲线――750天国债平均收益率曲线,而从财政部官网公布的最新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看到,2年期国债利率目前约为2.25%,较上年同期已经下跌了17.74个BP。

  有业内人士表示,由于收益率曲线下滑,保险公司需要按照评估标准计提更多的准备金,这将直接导致利润进一步下降。

  尤其是很多高度依赖利差的中小险企,对于利率尤其敏感,利率的下调也会对其利润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。

  3、利率下调加剧偿付能力压力

  为提振资本市场,提振房地产消费等,国内奉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市场利率不断走低,而长期的低利率环境,还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负面影响。

  一方面,利率下调,保单收益率由于市场竞争或调整滞后的原因,很难及时随市场利率下降,保险公司负债规模变大,往往会导致偿付能力有所下降。

  另一方面,利率下调时期,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压力加大,在难以找到既安全又高收益的资产的情况下,不得不配置更多较高风险、较高收益的资产,或者通过主动选择资产负债不匹配来获得超额收益。而在“偿二代”体系下,偿付能力充足率=实际资本/最低资本,风险敞口大、久期不匹配,都会导致保险公司资本占用增加,最低资本增大,进而拉低偿付能力充足率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截至目前,已经有将近20家险企不再披露偿付能力报告,这意味着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险企面临偿付能力危局……

  有业内人士直言:“目前750天国债平均收益率已经下调近18bp,下半年可能会下调更多,这对险企偿付能力、利润的冲击都将是前所未有的……”

  4、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成本,或影响现金流

  尤其是对于一些险企而言,当前市场环境下,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成本,这是无解的,现金流压力如影随形。

  有业内人士表示,对于一些中小险企而言,当前似乎只有两种选择:“一是不通过高手续费和高成本做银保和中介,没有现金流,立刻死;二是这样做业务,但利差损风险给未来挖坑,慢慢死。”

  02

  低利率下行业还能怎么办?流动性安全是首要问题,差异化监管或可降低企业成本

  为减轻资产端压力,2023年,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促人身险企降低负债成本,主要手段除喊停预定利率3.5%产品,调降万能险保底收益、结算利率之外,还包括力推“银保渠道报行合一”,严控手续费率等。但这些能切实将大量中小险企从利差损风险的泥淖中拯救出来吗?或许仍要打一个问号。关键是“低利率”仍是可想象的未来的常态。

  保险公司正积极自救,首先是努力跟随监管贯彻“报行合一”的节奏努力压降渠道手续费率;其次是调整业务结构,通过发展分红险等产品,降低利率敏感性;再有则是,实施力度空前的降本增效。

  除此之外,也有公司通过加快实施IFRS17来降低影响――对于部分公司而言,IFRS17正式实行后,收益率曲线变动对于利润的影响将小于过往,由此增提的准备金进入OCI(其他综合收益),不影响当期利润,可通过更灵活和长期的方式来平抑利润的短期起伏波动。

  偿付能力充足是险企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,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快速下滑将直接关系到中小险企的生死存亡。

  面对这一问题,有业内人士认为,对偿付能力进一步松绑或许是当下的一条可行之路。他表示,偿付能力政策制定之初行业发展处于顺周期,而当前已至逆周期,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,政策目标也应有所调整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针对偿付能力的问题,监管部门实际上已经有所行动,2023年9月10日,金融监管总局曾发布《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》,针对不同规模险企下调其最低资本,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,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,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大。

  除此之外,行业当前的一个主基调是“降本增效提质”,但对于中小险企来说,有些成本却无法“降”,例如在现行的监管规则之下,大中小型险企的基本配置要求是一致的,这导致中小型险企难以有效降低其固定费用率。

  有测算显示,2022年人身险公司的固定费用率介于0.4%至7.89%之间,而固定费用率高低与规模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。

  有业内人士认为,大型保险公司和中小险企所面对和处理的业务量级大大不同,可以根据业务规模进行差异化监管,以减轻中小险企成本压力。

  在逐步步入低利率时代时,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险企的风险明显增大,利差损风险如影随形,上世纪日本寿险业由于利差损风险出现的“破产潮”,也犹在眼前。保险公司也需清醒认识当前形势,在转变投资方向尽力保持投资收益的同时,应下调产品预定利率,加速产品结构的转变,由储蓄型产品转向保障型产品,兼顾投资型产品,将利差模式转变为死差模式。敬畏周期、顺势而为,方能穿越周期。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慧保天下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相关阅读

添加新评论